“当年的明月照着这条路,关山险阻迤逦向晚霞,多少苦寒多少风沙,远方传来了驼铃声和胡笳,还是那条路,如今又出发……”看着苏大宝的沙画作品《丝路》,听着那英演唱的《丝路》歌曲,我的眼睛开始模糊,这不就是我 3 年流动的一条缩小版的“丝路”?
跨区、校的“双特”流动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的一抹亮色。2017 年,我作为市教委选派参与流动工作的特级教师,要承担四方面的职责与任务:一是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二是主动参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四是积极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记得那是 2017年2月24日,延安中学的李德元校长亲自把我送到青浦,交给陆康其校长,并且提醒对方,施老师思想跳动,请多担待。按青浦教育局副局长高燕与人事科长周敏华对我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出一支高质量的学术团队,建成至少一门校本课程或者区本课程,设计一整套校本化实施的方案,完成好科研引领任务,争取做到“强强联手、共创新高”。我当时感觉责任重大,压力也大。我流动到的青浦高级中学,属于城区,历史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在上海市特级教师吴国章的带领下,在市里已经有较高知名度。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达到青浦与长宁的历史教学优质均衡的目标。如何做好支教工作?教师流动的目的就是要分享优质的教育经验,实现共同发展。如何提高“双特”流动的工作效益,把自己的教育经验、研究成果以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毫无保留、最大成效地分享给当地学校?教育经验的移植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记得教育专家前辈顾泠沅老师说过,第—,把握了教育经验移植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一是内化,不是照搬;二是合理迁移,不是单向输出。第二,找准了经验移植的三个过程:经验接纳、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第三,找到了两个关键行为:一是平等对话,二是生成实践知识。
夏花灿烂播种频,秋月高高映长城。男儿不言征战苦,壮志得遂慰平生。学校,于学生,是驿站;于吾辈,是营垒。欢乐、向上,是你们的使命;淡泊、坚守,是我们的本分。从 1952 年的“1.0 版双基”到2001 年“2.0 版三维目标”,再到 2016 年“3.0 版学科素养”,昭示着教学功能在嬗变中升级。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赖于课程文化的浸润。 根据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工作路径;回归学科本源,落实素养培育。
2017 年 12 月,青浦区教育局有一项校外教育运行机制建设,即推进“大型活动,主题市”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共创“上善”社会大课堂,需要涉及青浦本土文化的课程。由于当地学校历史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我就接受了任务,利用历史学科特点,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所谓关键能力,即能用知识做事,能做事也会创新;所谓必备品格,即会做正确的事;所谓价值观念,即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我确定的主题是“陆海之畅,家国之盛;陆海之吟,家国之殇——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虽然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心里还没底。首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不久前为学生们做过“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讲座,珠玉在前,我短时间在学术上无法有所突破;其次,我对青浦的历史文化及古迹了解不多。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青浦教育局德育室的讲座课题,我并没有头绪,因为要求讲清楚“古代的陆海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及青浦的青龙镇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有史学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或历史理解)。我沉下心来,确定用理论积累、走进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人文学科的探索、研究,以青浦的博物馆、纪念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学术规范、学术方法,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性课题。
我和学生们一起收集相关的史科,拜访学者,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一起来到金泽,开启民间祭祀文化探源,实地探访江南民间如何原汁原味保留着千年传统,以及在现代化转型升级中演变;一起来到青龙镇隆平寺察看荣获 201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青龙镇遗址。一起到青浦博物馆收集资料,收获颇丰。
平时课堂上,我们都读“有字之书”,难免片面;亲临实地,我们翻开了“无字之书”,亲历立体的、生动的生活以及现实与历史的勾连。
走进博物馆,走进家乡的古迹,学生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和对此的亲身参与感,在平常的学校教育中是难以复制的。首先,对文物、古迹及其保护。学生通过近距离的参观过程,增加了学科知识,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次,所有可见的资料都是重塑过去的历史事件,反映作者的主观性、解释和假设。当学生们使用历史资料来获取知识时,可以获得重要技能,包括自主评估和分析;也学会将博物馆视为从各种观点、各种角度、各种感受,对重视历史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再次,很少有学生在毕业后还会继续上历史课,但他们一定会去博物馆。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经历,可能对其一生的历史学习都有影响,尤其是培养了他们分析、解释和评估史料的能力,对历史的同理心。
筹备活动的过程中,不是“教师到学生”单向度的知识传达,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是教师,每个人也都是学生。学生自主设计,教师本着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而不主导,对学生活动具体实践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对学生的行程安排参谋而不代谋的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这一批评性思维模式的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全方位得到了培育。在一起探究“青浦青龙镇考古遗址与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课题过程中,学生们一股浓浓的乡十、乡音、乡情的依恋情结油然而起。最后我们以 40 分钟课堂集中呈现,得来到青浦观摩的同仁的高度肯定。
高考招生结束了,对青浦中学来说,完美收场,历史合格考连续两年来都全员通过——关心每一个孩子,一个不落下。事后,这批同学首次代表青浦高级中学参加上海市第十九届“我看博物馆”征文赛,也收获满满。学生们收到上海博物馆的通知,参加暑期夏今营活动。在 2018 年第四届“青春景像”全国大中学生原创作品大赛中,青浦中学师生的参赛作品《阿尼玛卿》,荣获微电影—等奖(第—名)。2019 年、2020 年,师生们又拍摄微电影《黄河源》和《闹乌卓玛》,并称为“青海三部曲”。参与活动的学生里,就有几位曾经和我一起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课题学生。
3年流动工作结束了,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活,终身受用。双方单位形成了教学共同体,为教育均衡优质添砖加瓦,两校两区的合作将继续下去。冬夜寂寞无人伴,独守空室味凄凉。有路途奔波的辛劳,有家母离我而去的痛苦…
这 3年,如果没有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特级教师联谊会、长宁区和青浦区教育局、延安中学和青浦高级中学同仁的关心,特别是家人的支持,我是支撑不下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