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型转化、创新性发展。因而,通过深入总结我校“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校园精神培育经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与强化在课堂主阵地中优秀传统教育的习得;不断开创与构建课外教学实践新举措,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贯穿于每一位“延安人”的生活点滴,绵延于每一位“延安人”的未来发展。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具有优秀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一代“延安人”为目标,通过对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进行文字凝练,作为广大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准绳,以此作为依据,并进行宣传加深印象。围绕办学理念,开发和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入团仪式以及十八岁成人仪式等重要仪式活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把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主旨,不断进行实验探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
教学指导处和学生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文体、科普等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节、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学校社团,并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每人都须参加一个社团,学生参与率100%。学生还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例如运动会、体育节、金秋汇演民乐演出等。相关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比赛,2017年艺体类学生团体获奖20个,艺体类学生个人获奖131人次,其中国家级比赛获奖21人次。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的“一校一品”,凸显延安中学的特色。
学校融合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奏响享誉全国的“学生民乐”之声。每年民乐团的表演成为延安师生共同的期待,民乐团不仅在市、区的各类艺术比赛中屡屡获大奖,乐曲《渔歌与村舞》更是代表上海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比赛中荣获器乐组一等奖;她还代表上海、代表中国,出访过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和国家,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做出了贡献。
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展现享誉全国的“健美操队“之美。每年,学校都会举办校内健美操比赛,在散落在各个班级的健美操队队员的动员、帮助下,全校超过75%以上的老师、同学都体验到了健美操的乐趣。
鼓励培养“自律自强,刚正守节人格魅力”的社团特色活动。“鹿鸣文学社”、“江上国学社”、“悦火志愿者队”等学生社团已超50个,让学生爱好在实践中发展,使学生了解自己、发展特长。
实施蕴藏“明德笃志,求真务实求索态度”的研究课程计划。学校秉承“科技见长,人文相济”的育人理念,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型课程计划”,即:结合学生学业实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参与为期一年的自研式课题研究活动,实现100%的学生都拥属于自己的研究型、创新型课题。一方面,不让任何一位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错过创新思维成长期,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立足生活、联系社会、富有个性的自研式研究型、创新型项目,培养明德笃志、求真务实的求索态度和对已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仅2017年,报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比赛54项,41名获奖(1等奖17项,2等奖17项,3等奖7项,5项推送全国)。而在这些获奖作品的背后,不仅是对研究方法的习得,更凝聚着延安学子对社会发展,对国计民生,对困难人群关心与关爱。
学生会以“四自”为导向精心设计校园活动,繁荣发展校园文化。新一届学生会于2016年9月换届完毕,学生会坚持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原则。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性强、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延安学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氛围、提供服务。先后举办圆广音乐会、数学建模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爱心义拍义卖、金秋文艺汇演、社团节、篮球赛、健美操大赛等一系列的活动。鼓励每个延安学子每学期参加一次团学校园文化活动,在校期间至少组织领导一次团学校园文化活动。团委委员黄岑莹以《青春纪念手册》改编歌词的《禁毒修炼手册》受到韩正书记的好评,并与学生亲切交流,观看学生排演的禁毒舞蹈节目。
主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推动延安学子合法权益维护和保障制度建设,定期调查了解学生权益维护情况,利用学代会、食堂沟通会、校领导开放日、校园维权日等切实支持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增强延安学子自我保护意识。引导青年积极有序参与学校治理。
我们力求从观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内容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化文明,从方式上力争从“外求他塑” 转化为“内求自塑”,从效果上表现出“四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