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教学工作的重点在适应上海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结合延安中学的发展规划、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上海市延安中学2016学年高二年级选科分层走班方案》。
经过宣传动员、研究调研、师资储备,制定了方案。高二设置了走班学科教学班69个。课表和教师安排需满足每位同学的选科意愿,学生“一人一课表”。高二年级的学生,自愿从理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中,选择三门学习其拓展课程内容。除地理学科外(因地理的基础型课程内容在高一年级已经完成),拓展课程内容与对应学科的基础型课程内容整合实施教学。涉及拓展型课程内容的为A层,仅有基础型课程内容的为B层。高二年级设理化生政史科目的A层和B层,地理学科的A层班级。学生从六门学科中选择三门A层和其余科目的B层。
学校坚持开设教学展示活动和备课组每人开设一节教学研讨课的常规活动。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并有一定的成果。尊重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开设了各类的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有不少拓展课程已成为成熟的课程。 ,学科教学体现了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大成效,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在市区教学大奖赛上屡获奖项。学生参加市区各类竞赛,也屡屡获奖。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注重课程建设。学校有五门课程申报进入上海市创新课程系统,同时配合实验大楼的落成积极开发实验室的配套课程。常规工作中继续开发适应不同学生兴趣发展的课程群及多类别、个性化的选择性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整合、优化,开设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体现学校特色的各类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力求学生能从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我们注重德育和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并在开设课程的同时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学习指导、评价制度。推进“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实验,构建视野拓展平台,建设学科实验平台,完善活动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凸显“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课程特色,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卓有成效。
延安中学有健全的教务管理制度,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教学业务档案,每一学期的教师任务安排都有档案记录。学生学籍管理档案完整,从进校开始的每一次教学教育活动包括每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都有记录档案。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在校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了参加每一类课程的成果。图书馆、实验室、各专用教实及教学资料的管理和使用,能按制度正常运行,教学设备使用率高。我校学生高中按时毕业率为100%。各年级学科及格率符合规定。
学校能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并经常进行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活动,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反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负担,便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计划。我校有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流程管理运作规范。定期召开个教研组长及教研组全体教师会议,各备课组活动正常。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有明确的工作职责。老师有规定的听课、评课节数,教学研究制度完善,平时老师教学语言文字规范。每学年有常规的学生作业检查制度与反馈。
学校努力围绕“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核心理念,引导教师尽快挣脱“应试教育”对教学方针制定的束缚, 树立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新理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传递给一线教师,制定明确的科研指导思想, 使教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并自发地产生科研需求。学校的龙头课题《探究学科思想 改善教学方式》(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GHB093284)被评为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10月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目前在研的市级项目《基于“问题探究”的高中生实践能力培养行动研究》龙头课题也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申报,并即将完成市级项目的结题。2016年有4位青年教师课题获得上海市二、三等奖(一等奖空缺),并有谢烨、梁玉洁老师的课题成功立项2017年市青年教师课题。2016《基于历史社团课外活动的历史学科德育研究》、《关于有效整合资源,探索构建育人共同体的研究 》等相关负责的青年教师,也主动申请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研究课题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