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高三一班的黄依琳,很荣幸当选本次延安之星,感谢同学和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俗话说不破不立,我并不热衷于给同学们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自我介绍”也并不局限于光鲜亮丽的一面,于是借此契机我深刻反省自身,将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望同学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如我的时间管理比较马虎,课间时间常常用来补觉或神游,导致晚自习开始的时候作业一笔未动,负担较重,今后我会抓紧碎片化,合理有效地运用课间、核酸回教室之后的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调整良好的学习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我会纠结于休息还是学习,担心自己一旦休息就会落后,导致无休止的“精神内耗”,殊不知适当的玩耍可以更好地释放压力,促进学习,希望大家也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
既获得一项荣誉,我不否认自己有些许长处。对于学业,我秉持拼劲全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虽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我热爱求知,不仅仅在于题目的对错,而且在于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成长,充实自我,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当你的心里有知识,有求知的热情,那么成绩自然也会“网开一面”,青睐于你。
在班中我担任政治课代表,帮助老师收发作业、传达消息,致力于协助建立好老师同学沟通的桥梁(即“不要忘记发作业”),逐渐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认可。我还延续初中养成的好习惯,每到假期都抽时间去地铁站、图书馆、养老院做几天志愿者——陪伴自闭症儿童,给老人带去欢乐,让书架焕然一新......或许这并不是多大的丰功伟绩,但我喜欢为大家做一点贡献。
学习之余,我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溜冰、舞蹈、音乐等等。我曾数次参加学校乐团外出比赛夺冠,我在市民乐团担任首席,我在校金秋晚会上参与前沿文化社表演......这是我,但不是全部的我。我对广泛兴趣爱好的追求,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艳羡,而是为了能在疲惫劳累之时有所寄托,在欢心快意之时能够抒发。我接纳许多,热爱许多,对兴趣爱好,对自己,也对生活。
要我说来,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尽、表达清楚的,我也不习惯长篇大论地细数自己的优点,在这里表达歉意了。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像我这样的平凡人也有可取之处,再细小的沙粒也有闪光的一面,只要面向太阳,以此共勉。
|
|
|
刘身强,1972年出生,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延安中学总务处副主任、体育中心主任。上海市教育系统体育教育学科带头人,田径国家级裁判。曾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完成市级课题5项,个人发表论文16篇,国家级获奖4项。
|
|
|
白丽,1972年1月出生,2020年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2018)基础教育优秀教师赴英培训团5名成员之一,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长宁基地高中语文导师。领衔或参与国家级、市区级研究项目6个。领衔的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级项目(批准号:B13175),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长宁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获国家级一等奖1次、上海市一等奖1次。在《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万字,出版《高中议论文难点突破》《教育行思》等多部著作。现为长宁区卓越工作室高中语文学科领衔人。
|
|
|
马越 1964年出生,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书记),现任上海市延安中学党委书记。曾获上海市尊老敬老“好领导”、上海市“关心共青团工作好书记”、上海市学校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第四届“育德之星” 等荣誉称号。曾主持多项党建课题获上海市普教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
|
|
|
施洪昌,
1964年出生,2017年被评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2021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延安中学教师。市首批“双名”工程学员,上海市长宁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室主持人;长宁区卓越教师培育发展中心“历史学科发展室”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发展顾问。任教高三27届,参与国家课标修订讨论工作,主持、参与、指导部市各级课题8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7篇,主编、参编大陆、香港地区教参考等9部 。指导市级竞赛获奖280多人次,曾获“学科素养与历史教学”全国海选特等奖。在多地开设讲座,指导学员获奖:国家级7人次,省市级21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