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富,1935年生,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延安中学名誉校长,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市级以上奖励。陈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成绩显著。其教学艺术高超并具有自身特色,特别是在“文道统一”写作教学等方面更有创建与成效,多次受到市级以上的表彰。
|
|
|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2)班的沈高晗。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既感荣幸,更心怀敬畏。比起“优秀”的标签,我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在试错中成长的行动者”。
作为劳动委员,我创新实施了"周值日制",每周固定由同一批同学负责班级卫生。这样安排不仅让值日生能更好地熟悉自己的职责,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擦窗户的同学经过连续几天的实践,掌握了更高效的清洁技巧;负责黑板区的同学也摸索出了最适合的擦拭频率。平时我依旧会提醒同学做好值日,也会完成同学未做好的打扫。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班的卫生状况持续改善,大扫除均无扣分现象,这离不开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付出。
担任英语课代表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收发作业和登记成绩。每天我都会认真整理作业。在登记分数时,我特别注意核对信息,确保每位同学的成绩准确无误。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我较高的效率使同学对英语作业更加重视。老师曾说“要是每个英语课代表都像你这样就好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很受鼓舞。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学期的班级篮球赛。虽然我们班的最终成绩并不理想,但这段经历却让我收获了比胜利更宝贵的东西。作为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我在赛前训练时就不慎扭伤了脚踝。但比赛就在眼前,这对期盼已久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坚持参赛。比赛中,虽然移动速度受到影响,但我调整策略,更多地承担组织进攻和外围投射的任务。最让我感动的是队友们的拼搏精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其实并不擅长篮球,但为了集体荣誉,每个人都全力以赴。记得在最后的比赛中,我们在第四节落后8分的情况下没有放弃,硬是将比赛拖入加时。虽然最终惜败,但我们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我始终清楚自己并非完美的标杆:我的笔记本依然会漏记作业,遇到难题时仍会抓耳挠腮,激动时说话还是太快。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对成长保持敬畏。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坚持与成长。作为班干部,我会继续优化管理方法;作为班级一员,我将始终保持这份热情与担当。这份奖项属于我们整个集体,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与同学们一起创造更多精彩。
|
|
|
我是来自高三1班的周韵烨,很荣幸能获得5月延安之星这一荣誉。
在这充满朝气的5月,体育节缓缓拉开序幕。作为延安健美操队的一名成员,我主动报名参加健美操班赛并为班级编排健美操。从音乐剪辑,到动作编排与设计,再到组织成员训练等等,我和我的队友们积极沟通,利用课间、午休、放学后的时间开展排练。都说万事开头难,在训练初期,我和队友们屡屡碰壁,紧凑的时间和不熟练的动作带来的焦虑围绕着我们,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放弃。在一遍又一遍的排练中,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和愈发默契的配合就是我们奋斗的最有力的证明,彼此之间的情感也紧紧的交织在一起。在赛场上,我们带着势如破竹的气势、用笑容与热情把属于高二一班的风采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当听到台下传来热烈的掌声时,我觉得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也让让我更加相信“天道酬勤”这四个字。
在一次次活动中,学校给予我们丰富的机会与平台让我展示自我,彰显青活力;同时,让我们切身体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的意义,成为全面的延安人。在之后的校园生活中,我也会以更加严格的要求自我、提升自我,为班级和学校做出贡献。
|
|
|
大家好,我是高三(11)班的荆书宇,有幸获得“延安之星”的荣誉,内心满是激动与感恩。这份荣誉,于我而言不仅是成绩的认可,更是前行的鞭策。尤其是数学学科取得的进步,让我深刻体会到,努力与方法结合,便能跨越重重困难。
复习数学时,我首先回归课本,梳理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我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通过推导、例题去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这样在遇到难题时,能迅速联想相关知识,找到解题突破口。课堂笔记成为我的 “秘籍”,上面详细记录了老师强调的重点、易错点以及巧妙的解题思路,课后反复琢磨,让知识逐渐内化。
刷题也是关键一环,但我摒弃了盲目刷题的做法。每做完一道题,都会认真总结,分析错误原因,是知识点疏漏,还是解题技巧欠缺,针对问题及时查漏补缺。遇到难题,我不再独自苦思冥想,而是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不同的思路碰撞,常常让我豁然开朗。
日常学习中,我还养成了制定计划的习惯,将复习任务细化到每天、每小时,合理分配时间给各个科目,确保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一模前压力虽大,但我告诉自己,这是成长的磨砺,每次攻克难题都是一次胜利,用积极的心态为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次考试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站点,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经验与信念,继续砥砺奋进,也希望我的方法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携手共进,逐梦未来。
|
|
|
大家好,我是高三(10)班的刘奕韬,很高兴能获得11月的延安之星,感谢班级同学的支持。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始终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在学业中,我追求全面发展,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擅长以批判性思维叩问知识的本质。课堂上,我以专注为笔,记录思维的轨迹;课堂外,我以反思为尺,丈量理解的深度。面对疑难困惑时,我常与同窗共论真理,与师长探求真知,在思维的碰撞中擦亮求知者的炬火。
对科学与理性的热爱,是我探索世界的罗盘。在数学的符号森林里,我沉醉于逻辑链条的完美咬合;在物理的星辰大海中,我痴迷于定律背后的宇宙诗篇。物理竞赛的征途,不仅让我在题海中寻觅灵感的微光,更锻造了我自主钻研的治学品格。
求知若渴的灵魂,注定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跨领域的探索,让我对世界保持热忱,让我始终保持着奔跑者的姿态——以笃学为舟楫,以好奇为风帆,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未来,我愿继续做真理殿堂的朝圣者,让青春的锋芒在求索中愈发璀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