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空气质量(AQI指数):良(60)
|
校园之星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之星
校园之星
放弃警队副处级岗位在35岁高龄转行做老师,张珮瑜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教师的情怀。作为老师,她高度关注思想引领。无论是集体活动的陪伴指导,突发情况的妥善处置,还是英语课堂的话题分享,都是言传身教的课堂。作为学长,她诚意组织体验分享。无论是她各类笔记或其他私人珍藏,毕业学生的心路历程还是昔日同窗的生涯分享,都是“前辈延安人”的成长轨迹,将生涯规划融入日常。作为朋友,她始终保持平等交流。无论是班群里亦师亦友的对话,还是私信、月记批阅里推心置腹的交流,她用真心赢得孩子们的真情。这几年她所带的班级,不仅整体高考成绩优异,更有快乐平和的心态,同事们说是警花烙印赋予了她特殊的气场。
陈岚同志出生于教师之家,她热爱祖国忠于党,深深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她不忘“教师梦”这个初心,认真地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二年,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在工作中,她处处以身作则。 作为市级生物骨干教师、市生命科学德育基地二期学员的她站在三尺讲台,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课堂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痕融于生命科学课、班会课、年级大会、校会课中,她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教师的使命,“以心换心,教书育人”是她的座右铭。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对学生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她始终坚守着“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这一信条,她常说教师要永保“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怕困难,开动脑筋做好每一项工作。 她是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乐施爱心,甘愿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共产党员。
智者:规划蓝图,引领发展 李德元是一位有批判思想的校长,又是具有建设能力的践行者。他倡导“数学特色,科技见长,文理相济,和谐发展”的延安办学理念,从学习品质、学科品质、做人品质和办学品质等方面加强内涵发展,关注人性培育、社会性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基础素养与核心素养并举的培育,坚持用教育研究与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发展,带领师生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他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以优秀的育人文化感染人,以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课堂工程”为抓手,全面贯彻绿色指标,轻负担高质量成为学校教学常态,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水平处于同类学校前列。 仁者:凝聚人心,激励发展 他在意师生的生活与健康,更着力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孕育无限的可能性。他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完善从见习教师到优青教师到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等八个层级在内的《延安中学教师梯队建设体系》、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教师学习型组织、从外部引入专家资源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人本、民主、简捷、高效的管理文化,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充满进取心、创造力和内省力,学校的人才高地建设硕果累累。 他坚持依法治校,创设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发扬“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延安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长宁教育在高原上建高峰的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入工作岗位十六年来,杨小知老师始终谨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他的信条。他是上海市第九期青年物理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长宁区第三期“优青项目”学员,曾获“长教杯”教学评优比赛一等奖,长宁区先进教学工作者,长宁教育系统优秀青年等荣誉。 担任班主任的八年里,他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2010级8班获得上海市金爱心集体提名奖、长宁区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担任年级组长的四年中,他修订南京社会实践活动、东方绿舟国防教育活动等大型活动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他将社会实践岗位分配给每一位同学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他策划并组织了首次井冈山学农实践活动、一日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走班背景下的年级组管理措施,策划“优秀笔记”微信推送,受到广泛好评。他尽最大努力为班主任做好服务工作,全面关心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大到活动策划、文本起草,小到车辆安排、用餐统计,他都细致入微、考虑周到,努力做到完美,他是年级组的“大管家”。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2010年他接手了延安中学首届创新实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被动接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权威。他积极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及DIS实验的整合教学,以督促自己对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和研究,逐渐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有较强的实验能力,擅长对DIS实验进行创新并实践,坚持每年开设市、区公开课。为了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他不断优化实验方案;为了尝试一个新的实验,他总要在实验室测试上百组的数据。他设计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被推荐为“上海市优课”。 他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获得市、区多个奖项。他撰写的论文《“创新素养培育项目”中资优生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利用掌上教研平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分别发表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他还参与了学校龙头课题《基于“问题探究”的高中生实践能力培养行动研究》的研究,他为上海市见习教师培训教材撰写了《公开课的策划和实施》一节的书稿。此外,他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微信公众平台“米每秒”上发表署名推送文章两篇,反响良好。 杨小知老师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以校为家,以教为本;对待同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学生爱护有加,但决不放松严格要求。任何一件小事他都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和细致,他是一位优秀的“延安人”